很多读者朋友都知道,我喜欢《遥远的救世主》这一本书。
其中一个原因是,我在看到王庙村村民、看到叶冯刘三个人的故事时,也看到了一些隐蔽的工作真相。
他们靠什么都可以,就是不靠自己,所以迟迟不能翻身。
我发现这也是很多人的职场困境。
自己不作为、不主动、不担责,反过来却抱怨公司不给升职、不给加薪。
最后呢,这些人就在“等靠要”的心态中一步步废掉了。
01
等
刘润在一篇文章里讲到一个职场里常见的痛点场景。
领导安排了一个任务给小高,过了两天之后,领导来问项目进展如何。
小高回答说:哎呀,领导,您等等,这我得去问一下客户。
一天过后,小高反馈说:项目被延期了。
领导好奇地问:为什么被延期了?客户有什么诉求吗?
小高说:这个……我得再去问问。
快一周过去了,领导再次问起项目进度,小高表示项目搁置了,至于为何搁置,又是一堆说辞。
领导内心直接崩溃,质问道:你怎么不早说呢?我可以给你更多的资源和人力协助你……
很多打工人就像职场的提线木偶一样,总是要推一推,才能动一动。
他们在等安排、等调动、等机会,等到后面一无所有。
实际上在职场中,一个人的价值永远是主动创造出来,而不是等出来的。
史蒂芬·柯维被《时代》誉为“人类潜能导师”,他有一句人生格言:主动作为,而不是被动听命。
他在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里将 “积极主动” 列为第一习惯,他对比了两类人。
高效能者在面对任务时主动寻找解决方案,而低效能者总是在等待指示。
打一个比方说,很多人只会一板一眼地工作着,从不会想着去优化、去创新、去更新迭代自己,只会等别人来指导,等别人推他一把。
可是就如一句话所说的:社会财富从来不是被分配的,而是需要人们去主动获取的。
一直等,只会与机会擦肩而过;一直等,只会烂在岗位上。
赢家,从来属于主动者。
想方设法地把事做好,千方百计地为单位带来利益,你自然能得到机会的垂青。
02
靠
作家豆豆借丁元英之口说过一句话:
“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,在家靠父母,出门靠朋友,靠上帝、靠菩萨、靠皇恩。总之靠什么都行,就是不靠自己,所以就只能在精神上跪着。”
职场里,真正让一个人爬不上来的,是这个人“靠”的生存观念。
靠同事给自己兜底,我马虎一点无所谓,反之项目出了差错,任务出了纰漏,同事也会全力地挽回。
靠老板给自己顶着,我提案七拼八凑,虽然远未达到客户的要求标准,但领导会帮我查缺补漏。
天塌下来由个高的顶着。
总靠着别人给自己擦屁股,自己就难挑起大梁。
知名媒体人和菜头,早年在航空公司工作。
在一次执行飞机起航任务前,他发现有一个航班缺少落地天气报告。
于是,他交代副班去落实这份报告,并明确告诉对方,如果没有这份报告,就会耽误行程,飞机不能准时起飞。
两个小时后,他忙完其他工作来询问副班落实的进度如何时,副班告诉他气象局的电话打不通,没能联系上。
接着,和菜头问他:“联系机场的调度了吗?让站调再去问一下。”
副班的回答依旧是电话打不通。
和菜头强忍着怒火,又问:“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?”
“半小时前。”
就这样,看着副班干巴巴地站着,和菜头便发火训斥了副班。
哪曾想副班更恼火,理直气壮地表示自己已经去做了,联系不上也没有办法。
担心航班延误,和菜头只能自己多番打听,联系到了机场工作人员,拿到天气报告后顺利起飞。
为什么副班会有这样的工作态度?
因为在副班的心里,他联系不上,别人会帮忙联系;出了问题,首担责的不是他,别人只会比他更急。
一个人越依赖别人,说明他越没价值。
你是想着“我搞不定的,领导可以搞定”,还是想着“领导插手之前,我把事就圆满解决”,决定了你最后能走多远、走多高。
都说,靠谱,是一个人最大的资产。
那什么是靠谱,什么是能力?
我觉得是一个项目、一个任务,到你这边能形成整个闭环,不用人再插手。
03
要
《富爸爸,穷爸爸》的作者罗伯特·清崎讲过一个“添柴”悖论。
一个人抱着柴火坐在寒冷的夜里,冲着大火炉喊:“你什么时候给我温暖,我什么时候给你添柴。”
可事实上,只有他先添柴,火炉才会烧起来。
其实,工作也是一样,你不能只想着“我要什么”,而是要思考“公司、客户要什么”,你只有先付出,才能有回报。
上一年,我在公司附近的健身房报过私教课。
不过练了几个月,我就打算换健身房了。
原因是健身环境真让人膈应。
一来这家店通风效果不好,所有人汗流浃背聚在一间屋子里,气味极其难闻;
二来清洁工作不到位,隔天一大早去,健身器材上还残留着别人的汗印。
我跟前台行政建议,你们改善一下健身环境,能多留住客户。
没想到他却说:“我操那么多心干嘛,老板又不会给我多加一分钱,是不?”
大概过了半年,他发了条朋友圈声明:已辞职。
我问他辞职原因,他却抱怨起来:“干了几年,老板闭口不提涨工资的事,谁爱待让谁待去。”
对此,我没有再多说什么。
操了心,做了事,公司的确不一定给升职涨薪;可不操心,不做事,公司一定不会给你丰厚待遇。
工作的本质,是一种价值交换,用你所有,换你所需。
但很多打工人却不这样想。
没给公司添砖加瓦,却喜欢埋怨老板给自己的待遇低。
我很认同一句话:“欲戴王冠,必承其重。”
要得到什么,就先付出什么。
不谈付出只谈工资,恰恰失去的就是工资。
▽
在《遥远的救世主》里有这样一个情节。
丁元英在去五台山的路上和韩楚风说:我救不了他们,我能做的只是给他们一个生存观念,唯一能救他们的是他们自己。
事实上,在职场里,你的同事、领导、客户都无法成为你的救世主,能成为自己救世主的只有自己。
不等不靠,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大抵是我们打破职场困境的唯一方式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